金車文教基金會於今日公布服務學習相關數據,約有將近五成青少年因為校內規定、升學需要從事服務學習,服務學習本在於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,但因升學體制之故,服務學習徒成為升學手段。學者與專家皆認為,關鍵點在於升學幾乎是華人不可避免的價值觀,在升學壓力下,服務學習才變成為升學「服務」。
目前台灣各縣市國、高中服務學習時數皆不同,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接受電訪時表示,因服務學習納入升學免試超額比序,當兩者同分,若一方有服務學習經驗便會加分,很多國中生因此有了「要升學就要有服務學習學分」的概念。在這樣的理解與校園氛圍下,不少學生從事服務學習,心態上卻是「被強迫」,可能因此影響學生價值觀。
此外,大多數保健食品代工的學生從事服務學習,多停留在整理校內跟周邊環境清潔,很多學生認為「打掃」就是服務學習。曾清芸強調,應該讓學生了解服務學習的需求和社會意義、理解事情的本意為何,「但我們只告訴學生去打掃,怎麼改善環境、髒亂又從何而來很多學生不知道。」台灣的服務學習多只停留在只有服務,沒有學習。
服務學習本來立意良善,歐美諸國更強制規定學生需從事服務學習,但台灣除了受升學制度箝制,另一點也在於並非每間學校都有適宜的老師能夠從中引導學生。曾清芸談到,影響學生如何看待服務學習,老師與家庭會是主要原因,如果老師只跟學生傳遞「做了才能升學」的資訊,就容易破壞整體原意,「希望老師能引導學生,用的方式也許是,我們來試著了解一群不同的人。」不喜歡不勉強,才不會變成強迫服務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現、以及國外資訊的流入,很多過去沒有的產品或不知有保健功效的產品,陸陸續續被發現有保健功效,而被國人使用為保健食品,最顯著的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、高麗菜有抗癌作用;大蒜、葡萄、茶(兒茶素)及蕃茄(茄紅素)有抗氧化功能,已近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癌症而言,植物中許多化學成分,堪稱為21世紀之維他命,對癌症有多重之保護效果,鑑於台灣四季盛產蔬菜水果,除鼓勵民眾養成多攝食蔬果的良好習慣外,未來利用含有豐富營養成分的蔬果及現代化科技,研發成生機蔬果汁、糙米茶及蔬菜湯等天然保健食品,不啻為既可提供國人有益健康之產品,又可提昇蔬果產業之發展。
再者,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因素。曾清芸談到,為何國中生狀況最嚴重,在於國中階段父母就是要孩子拚升學,「如果父母心態也認為服務是浪費時間,那孩子也不會覺得該自願跟主動。」曾清芸表示,本身反對將服務學習列入超額比序、變成升學工具,如果可以,希望服務學習回歸到必修零學分。
若將情況拉遠至大學,「必修零學分」正是大學目前施行服務學習的準則。臺師大中文系教授徐國能表示,如果沒有改變以考試成績作為升學標準的教育導向,很多理想都只是空中樓閣。他形容,服務學習就像古代的租庸調法,規定每個男丁一年要服幾天的國家勞役,但都是敷衍了事,學生要的是終究是畢業學分,也讓服務學習虛有其表。
徐國能表示,服務學習失去原意,教育問題都源於社會的升學價值觀,「社會價值觀如果就是這樣,你要用制度做任何改變都會顯得很無奈。」學生為了學分虛應了事,有以至於有些單位也不歡迎保健食品代工學生造訪,原本立意良善的制度都變成擾民。
徐國能也談到,若要翻轉既有的社會價值觀需要回歸家庭教育,再將家庭教育的成果直接推到公領域,讓父母告訴孩子學業與服務應該如何權衡,而非單純靠服務來成就學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