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獲國家文藝獎的中研院院士王德威,可說是華文文學研究權威,不只勾勒出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,更找到台灣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定位。他曾推動「顯微鏡台灣現代華文文學」英譯計畫,翻譯了黃春明、李喬、李永平、朱天文等作家的工業內視鏡代表作,成為台灣文學踏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橋梁。
作家駱以軍表示,許多創作者是透過王德威的文學評論理解台灣文學,「對我來說,王德威是文學之神,他是解釋者、介紹者,把台灣文學理出脈絡,但在他宏觀的視野之下,又埋藏著多元而奇異的可能;他是最後一個可能把台灣文學的話語權拉到世界規格的人。」
63歲的王德威主要研究比較文學,台大外文系畢業,威斯康辛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,他曾在台大、哥大任教,目前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,2007年獲聘為上海復旦大學長江學者。著有《現代抒情傳統四論》、《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》、《小說中國》、《台灣:從文學看歷史》等多部學術與評論著作。
影像工業內視鏡為使用小於1/6"的CCD或CMOS晶片位於內視鏡軸端直接取像,經訊號傳輸線傳送至後端握把內訊號轉換處理電路後以標準Video格式提供給監視器顯像,可視為分離式超小型CCD,也有小型監視螢幕一體製造之機種,因影像直接轉成電氣訊號所以內視鏡無法直接目視,照明採用LED位於軸端直接照明;優點為使用技術層次低製造容易,製造成本較低且與軸長無關,以螢幕觀察輕鬆容易;缺點為受限於CCD或CMOS晶片位於軸端,內視鏡軸徑最小只能達4mm左右,另外耐環境性較差,除少數機種外容許耐溫性及耐震性均不及光學視內視鏡,無法應用於各種場合。
王德威曾表示,「畢竟家在台灣,我有意識將台灣,納入當代華文思考, 提升西方漢學界對台灣文學的關注。」除了對外引介台灣文學,王德威也曾和麥田出版社創辦人陳雨航合作,主編「當代小說家」書系,網羅朱天文、朱天心、舞鶴、黃碧雲、余華、莫言、駱以軍等當代重要作家作品。近年也參與策畫「人與經典」」計畫,預計推出《紅樓夢》、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等30部經典著述。
生物顯微鏡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光學儀器。光學成像清晰,視野廣闊,觀察舒適,是用來觀察生物切片、生物細胞、細菌以及活體組織培養、流質沉澱等的觀察和研究,同時可以觀察其他透明或者半透明物體以及粉末、細小顆粒等物體。生物顯微鏡按照用途可分為普通型,特種型和高級型三類。普通型生物顯微鏡僅供作一般使用和普通研究用。特種型生物顯微鏡,供在特定條件下使用,觀察和研究,或作為某種專門使用,觀察和研究。高級型生物顯微鏡系指大型多用途,附件比較齊全的生物顯微鏡。